| 网站首页 |  信息中心 |  了解博物 |  奇石专题 |  知青文学 |  博物头条 |  回忆录 |  政策法规 | 

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信息中心

小小的盆景犹如微缩山水向游客倾诉着幸福美好生活         ★★★
小小的盆景犹如微缩山水向游客倾诉着幸福美好生活
作者:最新更新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更新时间:2023-08-09 04:21
  一件件枝幹遒勁、枝葉婆娑的盆景,造型特別且富有創意;一幅幅書畫名家的著作,彌漫著油墨香味;一塊塊質地堅硬、油光可鑒的奇石,綻放著文明異彩……盆景、奇石與書畫聯展,以傳統形式展示,以一草一木一石一畫的形式交融、相互烘托,有力促進了盆栽藝術、賞石藝術、書畫藝術打破各自不同的圈層,相互交融,讓慕名而來的遊客能夠近距離感觸優異傳統文明的五光十色。
  
  由昭通市盆栽賞石沙龍舉行的盆景奇石書畫展於7月27日至8月2日在昭陽區萬滿隆農莊舉行,展會上摩肩接踵,熱鬧非凡。
  
  「立體的畫」 「無聲的詩」
  
  「這個好看,很精美。」
  
  「你看那個組合盆景,上面還放了小人,好逼真啊!」
  
  小小的盆景猶如微縮山水,向遊客傾吐著美好美好生活。一盆盆形狀細巧、玲瓏特別的微型盆景,更重視整體藝術美,枝繁葉茂,恰似枯木逢春,充沛詮釋怒放的生命在年月的滄桑裏展示出的堅強生命力,生機欲盡而神不枯,枯榮相濟,從而烘托出堅強拼搏、積極向上的生命品格。
  
  精巧的組合盆景。
  
  盆景之妙在於景有盡而意無窮,素有「立體的畫」和「無聲的詩」之美譽,是中華民族優異的傳統藝術之一。它以植物、山石、土、水等為資料,經過藝術創造和園藝培養,在盆中集中塑造大天然的美麗風光,將天然美景化為盆中小景,達到「縮龍成寸」「以小見大」的藝術效果。經過精心布局,在咫尺之間集中體現山川風貌和園林之美,成為富有詩情畫意的案頭清供或園林裝飾,展示不同地域的文明風采,是天然之美與人工之美的交融。
  
  「我做盆景30多年了,這樣的盆景展讓我在家門口就能夠欣賞到優異的盆景著作,真的很不錯。」市民李先生是一個資深的盆景愛好者,他在展覽會上仔細欣賞,贊賞不絕。
  
  著作《秋日勝春》首要使用栒子木作為主樹材,樹枝上滿掛的漿果似乎一盞盞紅彤彤的燈籠,盡顯豐收的高興,為蕭瑟的秋日帶來了一片生機。《飽經霜雪猶蒼翠》中,一半是蒼翠的柏枝,一半是白色的枯枝,將風雪中柏樹歷經滄桑仍舊生命力旺盛的模樣刻畫得淋漓盡致……盆景著作《秋日勝春》。
  
  盆景藝術交融了天然美和藝術美。「展出的盆景首要選用昭通本鄉出產的栒子類、小葉鐵馬鞭等優質種類,經過修剪、攀紮、折枝、剖幹等方法,製作出形狀各異、生龍活虎的天然盆景。」市盆栽賞石沙龍會長王進華告訴記者,舉行展覽會的宗旨在於發展以人工培養為主、造型為輔的盆景,引導盆景愛好者維護家鄉,不再挖野生下山樁做盆景,提倡以培養本鄉特有的優異種類來製作盆景,達到維護生態環境的意圖。
  
  「目前昭通本地培養的種類,一般情況下,從種子變盆景只需5年。洋芋的苗培養得好、辦理得好,也是不錯的盆景,特別是開了碎碎的白花,更是讓人眼花繚亂,不必定非要用野生的下山樁才能做出好的盆景。」王進華意味深長地說,昭陽區現已建成多處生產基地,占地面積3000余畝,培養了以昭通本地鄉土樹種為主的平枝栒子、高山栒子、爬行栒子、川滇鼠李、珍珠黃楊等成品及半成品200余萬盆(株),遠銷國表裏,成為農戶增收致富的又一新興文明產業。
  
  昭通盆景是雲南盆景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長時刻的發展中,逐漸形成了「謹慎而富有變化,清秀而不失壯觀」的風格系統,包含樹木盆景、山水盆景和水旱盆景三大類。近年來,昭通盆景在省級盆景大賽中屢獲榮譽。展覽會上的盆景便是近幾年來的獲獎著作。
  
  如果說欣賞一幅字畫能夠領會畫家的韜略,那麽欣賞一盆盆景,便能夠了解盆景藝術家的情懷。盆景能夠讓人身在廳堂卻感觸到閑遊山林古木間的意趣,在喧鬧的都市中,覓得一方靜心地。
  
  走出講堂 感觸傳統文明較之於盆景藝術,我國傳統繪畫藝術愈加源源不絕,書畫家直接參加盆景藝術的創造,並不罕見,如「揚州八怪」中的鄭燮、李鱓、黃慎等就曾親手製作盆景的造型圖,或將盆景作為作畫對象直接出現在畫中。時至今日,無論是盆景藝術仍是繪畫藝術,都已有了新的時代風貌與新的審美需求。如何故更具美感、更有新意、更有內在的形式來展示盆景藝術的魅力?如何將我國優異的傳統文明以新穎的方法向世界出現?這些成為昭通書畫家與盆景藝術家以及相關人士一起考慮的問題。正是在這樣的考慮與情境下,盆景奇石書畫展才應運而生。
  
  「你們看,這一撇要這樣寫才有力度,才漂亮,才讓人眼前一亮。還有這個字,寫法有許多種,這兒用的是篆書的寫法……」不經意間,記者看到一群小孩和遊客被一位身穿白衣、戴著眼鏡、極端文雅的年輕人吸引著。他不斷指著掛在墻壁上的字畫向身邊的人介紹。
  
  他叫郎祥,鎮雄縣果珠彜族村夫,結業於昭通學院,在昭陽區溫泉泰鶴城創辦了文墨書院,首要展開傳統書法中的硬筆、毛筆教育,目前有200余名學生。讓人匪夷所思的是,郎祥在大學裏學的並非書法專業,而是體育教育專業。但他特別喜愛書法,興趣使然,他把空余時刻都用來學習書法,並取得了不小的成果,這也為他創立文墨書院奠定了基礎。
  
  走出講堂,感觸傳統文明。
  
  郎祥全程參加本次展覽的策劃與創造,計劃讓孩子們在學習硬筆、毛筆的同時,拓寬他們在書法方面的廣度和深度,感觸傳統文明的魅力。「今日脫離講堂在外教育,顯著感觸到許多小朋友的書法體驗是不一樣的。學習硬筆的小朋友,對毛筆不感興趣。今日跟他們敘述了毛筆字的多種寫法,比方隸書、楷體等,還給他們敘述了每幅字畫背後的文明故事。在今日的會議上,孩子們看到了其他教師的書畫著作、篆刻著作和漢磚拓印等,便於他們能更好地繼承傳統文明。」
  
  在講堂上,孩子們都是被動地承受教師的教訓。教師教什麽,他們就學什麽、吸收什麽。而在這次會議上,郎祥卻用「走出講堂」的方法與孩子們互動,以此提升孩子們學習傳統國畫和書法的興趣。「郎教師的『現場教育』,針對性強、帶動性強,從整體來看,孩子們仍是要先學習書法、了解書法才能有所感悟。有的孩子沒有學習過書法,因此聽不懂郎教師的現場講解。作為書院的教師,傳承傳統文明也是我們的一項責任。」文墨書院鄧榮琴慨嘆道。
  
  藝術是互通的,盆景因藝術家的開掘,才有了愈加深遠的生命力和愈加深厚的文明內在。書畫承載了中華民族的文明精粹,點點翰墨繪出心裏情懷,墨香鋪紙,心意交織,集古今水墨丹青之意韻,帶給人美的感觸與向往。以翰墨與盆景呈人間萬象,聚美好和意蘊於指尖,讓人目擊大好河山,感觸萬物魅力。
  
  在時光中書寫優雅己亥金秋,彩雲之南盤龍之地向海表裏宣布昆明玉器城首屆「開勇杯」「中華女媧魂」民間國寶奇石征集令以來,一件件奇石珍寶圖向組委會湧來。昨日,有朱提石友李某,將近期所獲石品照寄我審閱。初見,拍案驚奇,驚呼座上,天公墨書拓片,竟活脫脫躍然於石。靜觀其韻,欲釋其文。
  
  10年前,會澤石友顧會長邀我賞石,余將一石倒置讀《壽》,成一美談。今遇石上奇文,難免又一番魂牽夢縈。
  
  是夜三更,縈夢成馨,竟又演繹了一番倒置神魂!將石圖倒置細細品讀,驚出一身熱汗,讀出這天工奇文:《天巧天定 美上功風》。此天書筆力雄奇,使轉流通,牽絲縈繞,點畫怪譎。兩「天」字上下橫空飛舞,「巧」字牽連其間。「定」字的寶蓋頭定住了飛動,令「天巧天定」4字呈上下貫通、趁熱打鐵之勢。另一行4字「美上功風」,「美」一捺處,似有濃淡相沁,如虎添翼。「功」字工、力跌宕,左顧右盼,相映生輝,凸顯巧奪天工之美。「風」字在簡潔中描出變化神韻,欲聽滄海唱勁風。整幅大天然狂草書法,大氣磅礴,引人入勝。
  
  奇石展的正中央放著一塊文字石,黑底白字,卵石形。奇石正中天然白色字體從上而下,行雲流水、趁熱打鐵,它的主人是市盆栽賞石沙龍的副會長李壽彬。2019年,彩雲之南盤龍之地向海表裏宣布昆明玉器城首屆「開勇杯」「中華女媧魂」民間國寶奇石征集令,他將奇石拍成照片送往組委會審閱。我國當代「鳳體」書法首創人鄧澤民見後,大喊「天公墨書拓片,竟活脫脫躍然於石」,然不能釋其意,久久不能入眠。是夜三更,他無意間將照片倒置,終悟其意,贊不絕口,提筆揮寫下「天巧天定 美上功風」8個字,認為該石是「牽魂動魄的珍品」。
  
  古人稱石為雲之根、山之骨,石中蘊含著豐厚的文明意蘊,看似簡略普通,不事雕刻。天然天成的奇石,絕非一般冰冷生硬之體,奇石中的文字石,能與人心靈神妙符合,發生文明的溝通。因此,在具有必定藝術審美素質的書畫家眼中,奇石就成為具有生命、品德、文明和精力象征的藝術品,「花若解語還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攬奇石、賞書法,如此高雅且具有文明底蘊的休閑方法,在奇石上得到完美出現。
  
  在奇石展區上,還有這樣一種石頭,它質地細滑光亮,顏色或光怪陸離,或素潔高雅;紋理或平或凹或凸,自成天趣。似版畫,如浮雕,圖紋形象奇逸古拙,意境深遠,為天然圖文石中的佼佼者,這是昭通特有的奇石種類——金江石。
  
  飛躍的金沙江,經青藏高原過雲南,入長江,全長3481公裏,在雲南省巧家縣橫跨8個鄉(鎮),其江面或寬或窄,水流落差大,季節性強,每年夏秋暴漲,冬春猛跌。由於大天然的巧奪天工,沿江兩岸極普通的巖石,經江水億萬年的切開、轉移、沖洗、打磨、沈積。一旦泥沙退盡,這些沈積下來的巖石,大大小小,或圓或扁,或深或淺,或疏或密,一幅幅美景,出神入化,似乎來自繪畫大師之手筆。在巧家縣,散步河灘,只需稍加留心,這些五顏六色的卵石便隨手可得,其間,不乏顏色斑斕,風光特別,極具欣賞和收藏價值的精品奇石。
  
  「你看這塊石頭,它的名字叫《秀麗山川》。它的線條和顏色變化豐厚,就像人畫的一樣。你看它的顏色慢慢地淡下來,又慢慢地深起來,曲線變化很柔和。佇於石前,似乎置身美麗的大天然,似乎聽見泉流叮咚,看見山嵐裊裊,感觸山勢雄偉,讓人陶醉於群峰峻秀、花鳥魚蟲、山川草木之美。」一位石友侃侃而談。
  
  「像!實在是太像了!」一位來自貴州的遊客驚嘆不已。該奇石精妙之處便是其極端簡略的線條勾勒出巨人正面肖像,簡約但傳神,是方可貴的人物精品奇石。奇石的主人另辟蹊徑,將奇石鑲嵌在紅色的圓盤裏,下面請木匠做了一座宮廷形的底座,讓人一看就會聯想到某位巨人,而該著作的名稱正是《巨人》。奇石天然造型各不相同,其間人物造型石別具特色,有的人物外形活靈活現,有的神態十分逼真……「展區布置精美,且裏邊上檔次的精品許多,有些展品讓我十分震懾,特別喜愛《天巧天定 美上功風》這塊奇石,我今日也是慕名而來。」來自昆明的奇石愛好者李先生說。
  
  站立石前,既能夠享受大天然的奇特與美麗,亦能看淡人人間的勝敗與榮辱。此次盆景奇石書畫展將書畫之境與盆內之景相融,於此可賞盆景、觀字畫、聆古琴,暢遊展間,似乎來了場穿越時空的遊覽。恍然間,君在景之外,亦是景中人。
 
上一篇:省艺术品收藏博览领域具有全国影响的龙头品牌展会
下一篇:奇石馆的石头都是王学舜从当地寻找并拾掇回来的

Copyright © 2002-2016 武汉奇石博物网 www.whtrhy.com.cn 版权所有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