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只『松鼠』是瑪瑙質地的戈壁石,這件『昭君出塞』是彩靈璧……」正在舉行的2023上海滬太賞石文化飽覽會上,年逾六旬的滬上觀賞石藏家萬建華向記者介紹著他的一件件寶物。
25年前,在裝飾自家房子時,萬建華想買一塊石頭,沒想到從此與觀賞石結緣,一發不可收拾。「那時候只要有空就跑上海各個商場淘石頭,上海跑遍了就跑全國。癡迷到什麽程度?半夜三更睡不著爬起來賞識石頭。」現在,萬建華家藏數噸石頭寶物,還在小區花園擺放了多塊靈璧石和太湖石,與街坊共賞大自然的巧奪天工。
裝飾自家房子與石頭結緣上世紀80年代中期,25歲的萬建華下海經商,做過餐飲,經營過建材裝潢,幹過房地產出售,很快便成為那個年代全城註目的「萬元戶」。本來,他會在商業路上一路前行。1997年,裝飾自家房子時的一個突發奇想,改變了他的人生,讓他收獲了一輩子的喜好——保藏觀賞石。
「那時候我就想,新房子嘛,最好買塊石頭來放一放。於是,就到很有名的多倫路奇石展去淘。」萬建華說,那時他完全不明白石頭,但走進多倫路就被各種造型、色彩的石頭深深吸引了,「那些石頭歷經幾千年,乃至上億年,幻化成各種造型,我一會兒就被震住了:大自然真是奇特、偉大!」
普通人用「塊」作為石頭的量詞,保藏圈裏用「方」作為奇石的量詞。萬建華花1萬多元在多倫路買下三方靈璧石,放於家裏,每天停步賞識。這三方石頭不只讓他感覺家中蓬蓽生輝,更覺得與石頭能夠有心靈上的溝通溝通。從此,萬建華走上了觀賞石保藏之路。
跑遍上海灘不知足,跑全國淘石頭「喜歡石頭今後,我一有空就跑各個商場去淘寶物,多倫路、黑山路、萬春園、滬太路……上海每個奇石商場都去過。」萬建華說,他主要保藏靈璧石、太湖石、戈壁石、瑪瑙、英石等奇石,石頭裏的學識非常多,除了與石友們溝通、向長輩討教之外,自己的潛心學習、領悟必不可少。
2010年今後,上海的商場已經不能滿意萬建華的需求,他開端跑全國各地的觀賞石展,去淘寶物,「第一次去內蒙古阿拉善盟,和全國各地的觀賞石保藏喜好者溝通,天地豁然開朗。」
此後,新疆、河北、廣西、貴州等石展、奇石商場,都留下了萬建華的足跡,每次都會淘一些寶物回來,少則幾方,多則十來方。「那時候癡迷到什麽程度?半夜三更睡不著,爬起來拿出石頭把玩賞識,一邊沈醉其間,一邊還要小心翼翼,憂慮石頭一不小心從手裏摔落,驚擾了愛人和孩子歇息,摔碎石頭自己更會心痛不已。」
2013年,萬建華爽性自己開了專業石館,正式開端「石全石美」的人生之旅。石館一開就是近8年,從經營性的石館開端,最終變成純保藏不賣的「藏石樓」,具有總價值數百萬元的各類賞石1000多方,小的如蠶豆,大的數噸重。
萬建華著作「蹄膀」
著作「昭君出塞」
著作在全國屢次獲獎,奇石擺小區共賞萬建華還約請賞石底座製造大師為他的部分藏品製造底座,包含陳時洪、秦明興等,賦予奇石一個場景,一段故事。其著作屢次在上海、姑蘇、遵義、內蒙古、南寧等地舉行的全國賞石展、園林飽覽會上獲獎。
比如,正在本屆滬太賞石文化飽覽會上展出的「松鼠戲果」,是一方瑪瑙石,本來僅有5厘米左右,米黃色,弧形弓背,仿佛一只小松鼠的身體,頭上長著鳳眼。秦明興為之一振,親身規劃了底座,裝備了松鼠尾巴和直立桶式木幾架,整個著作讓人驚嘆不已。
又如著作「鄉下草屋」,是一塊像房子一般的戈壁石。陳時洪為之規劃製造了底座,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沿著鄉下小路,籬笆墻裏草屋一幢。門外,似是故人來,兩位誌同道合者在對話。落日照在草屋上,金光一片,整個村莊靜謐安寧,心曠神往。
不同角度拍照的「鄉下草屋」
現在,萬建華早已過了半夜三更起床賞識石頭的熱情年代,風輕雲淡之中對奇石的喜好未曾改變。閑時,約請三五石友來家中喝茶談天,共賞奇石佳作,溝通心得體會。他說,奇石藝術品在自然界是孤品,要得到這些孤品,靠的是緣分,而不是金錢,許多奇石的持有者通常不會想著拿石頭變現,如果想得到,需求漸漸磨,讓對方看到執著真愛,才會脫手。
萬建華的這份喜好也讓小區居民沾了光。當居委會、業委會向他提出能否擺些石頭在小區裏美化環境時,他欣然同意,用吊車運來兩方分別重1.5噸和1.2噸的靈璧石,以及其他巨細6方石頭放在小區,與街坊共賞。
小區的一方奇石,中心有個魚池,因怕貓叼走魚而蓋了一張網小區裏另一方奇石著作「高瞻遠矚」,木化石,一只雄鷹站在高高的山崖上。
著作「喜從天降」,戈壁石,紅木幾座和蜘蛛網讓這方石頭有了歸屬感。
|